1. 优化清淤技术与设备,提升效率减少浪费
采用靶向清淤技术(如底泥洗脱),通过物理扰动“泥-水”界面,精准去除底泥中的有机质和悬浮物,相比传统清淤可减少80%以上的污泥产量(如英德市何公坑段清淤项目,污泥产量约为传统清淤的1/20),大幅降低后续运输与处理成本;引入新型机械设备(如绞吸船、水陆两用挖机、移动式污泥脱水设备),提高清淤效率,减少人工依赖(如瓯海区采用大型淤泥固化场,年处理能力达100万立方米,降低单位清淤成本)。
2. 采用脱水固化技术,降低运输与处置成本
通过淤泥脱水固化(如添加絮凝剂、压滤机脱水),将淤泥含水率从95%降至80%以下,形成泥饼,体积减少70%以上,显著降低运输成本(如瓯海区传统淤泥运输成本为120元/立方米,脱水固化后降至80-90元/立方米,下降20%-30%);固化后的泥饼可实现资源化利用(如作为绿化种植土、环保建材),进一步降低处置成本。
3. 规划清淤范围与深度,避免过度清淤
通过科学评估(如地质勘察、水质监测、计算机模拟),明确清淤范围与深度,避免“一刀切”过度清淤(如清远英德市针对重金属污染河段,仅洗脱表层污染泥沙,保留深层无害泥沙,减少工程量);合理规划挖掘深度与清淤速度,降低对河床稳定性的影响,减少后续修复成本(如安徽航道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软土层滑坡,合理规划挖掘参数,降低安全风险成本)。
4. 整合资源与流程,提高作业效率
建设区域性淤泥固化场(如瓯海区采购大型淤泥固化场,服务全区清淤项目),减少分散运输成本;将清淤与淤泥资源化利用结合(如固化泥饼用于绿化、建材),形成“清淤-脱水-利用”闭环,降低整体成本;优化施工流程(如同步进行清淤与脱水),减少设备闲置时间,提高工作效率。
5. 强化施工管理与技术创新,降低隐性成本
加强施工管理(如严格控制人工、设备、材料使用,避免浪费),提高工作效率(如遵义某施工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,降低人工成本15%);采用新技术(如计算机模拟预测清淤影响、在线监测水质),减少返工风险(如安徽航道通过模拟技术避免软土层滑坡,降低修复成本);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性价比高的供应商与施工队伍,降低采购与施工成本(如遵义某大型施工公司通过招标,降低设备租赁成本20%)。
来源:中泥租赁,欢迎分享!